4月20日,位于武汉阳逻的一冶钢结构焊接车间内,焊花四溅,26岁的孙建军取下面罩,大汗淋漓。他正带着一群徒弟焊接右岸大道北段开启桥钢箱梁,建成后桥面如同坐电梯一样可升降。在他心中,电焊就是一门艺术,是在闪烁的弧光间结晶出一幅幅艺术作品,这些作品凝固在巍峨大厦里、耸立在高高塔尖上。
零基础的孙建军18岁当学徒,8个月后拿下全省第一,6年练就“全国技术能手”。他的双手和胳膊留下多处灼伤痊愈后的伤疤,他说:“干焊接这一行,不吃苦、不留疤是干不好的。”
武汉一冶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电焊工孙建军。记者李永刚 摄
“悟性高,一点就通”
师傅说他是块学电焊的“好材料”
2015年4月,刚满18岁的孙建军带着行李,只身来到武汉一冶钢结构公司焊接技术培训中心报到。
“我想学门手艺,慕名而来,从学徒做起,刚进厂连电焊的基本理论知识都不懂。”从此,在一冶焊接车间,这名年龄最小的工人总是最晚离开。
学徒至少要经过3个月的技术培训学习,孙建军仅用2个月。“悟性高,一点就通。”培训中心主任莫芝林注意到这名小伙子,大胆决定让他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湖北省选拔赛。
当年6月训练最紧张时,正值武汉一年中最热的夏天,焊接场地温度40多摄氏度,孙建军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学习各种焊接方法。
学习氩弧焊让他记忆深刻。“氩弧焊虽然没有飞溅的火花,但红外线和紫外线很强,万一被烤伤,皮肤先发红,后蜕皮。”孙建军回忆,下班后洗澡时,用毛巾一擦,皮肤疼得钻心。
酷暑对于一名电焊工是极大的考验。孙建军清晰记得,有一次模拟比赛焊仰板,人必须蹲着,一小坨铁水从脖子掉进衣服,烫得他直咬牙,他硬是坚持了一分多钟。
电焊既是技术活,更是体力活,体能消耗很大。为了确保随时拥有最佳状态,孙建军展开严格的体能训练,每天早上坚持跑步锻炼,训练上肢力量和下肢稳定性。作为师傅,全国劳模赵宗合评价他是块学电焊的“好材料”,“除了天赋,更重要的是能吃苦、勤钻研”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仅接触焊接8个月的孙建军取得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湖北省选拔赛区第一名,2016年他代表湖北省参加了全国选拔赛。
2020年,在分量极重的首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(焊接项目)中,孙建军一举夺得个人组第四名。2021年8月,他获得“全国技术能手”称号。
参与建设“一带一路”工程项目
超群焊艺让甲方竖起大拇指
武汉一冶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电焊工孙建军。记者李永刚 摄
脱颖而出的孙建军很快挑起大梁。
2018年10月,他受命参与孟加拉国一项覆土卧式罐工程建设。“项目所在地偏远,条件差,经常停电,严重影响工程进度。”孙建军和同事们连续工作四个月,“扎根”焊接班组,第一次在国外过年。他们以超群的技艺完成产品,让甲方刮目相看,向他竖起大拇指。
2021年1月至5月,武汉一冶钢结构公司接到一个球罐焊接任务,要把焊枪深入管子内壁进行堆焊,但是管子又细又长,焊枪长度不够。孙建军和同事们想了很多办法,都没有成功。
他们反复试验,改造焊枪,让枪头变小、枪杆变长,可以伸入管子里面。然后用一个“爪子”将管子固定,同时用旋转控制器转动管子,方便焊接管内不同方位,控制转速。
然而,管内焊接情况看不见,怎么破?一次试验中,孙建军灵机一动,提出在焊枪上安装内窥镜摄像头,既方便在焊接过程中实时观察,又便于焊后观察成型。经4个月攻关,这一招果然灵验,完美破解“小管径内壁焊”难题。试验成功一刻,孙建军和同事们兴奋得击掌欢呼。
8年时间,孙建军不但熟练掌握了多种高难度焊接方法,还和同事们一起解决了“小管径内壁焊”等十余项技术难题,为企业节省成本近百万元,为“中国冶金国家队”承接此类工程创造了生产条件。
“95后”师傅带出一批“00后”冠军
2019年6月,22岁的孙建军接到一项新任务,当老师、带徒弟。作为焊接培训中心技能教练,他带出的徒弟目前已有100多人。
“电焊看似简单,实际上融合了电学、力学、材料学等多项基础理论知识。世上绝对不会有两条完全一样的焊缝。”孙建军对徒弟们说,想焊得好,必须吃得了苦,耐得住性子,将每一次的焊接都做到极致、做到最完美。
2020年7月,孙建军的徒弟薄坤龙、段家奇、李棒在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湖北省选拔赛中,分获第一、二、四名。当年10月,他的弟子朱桐、吴畏、周举在湖北省第八届职业技能大赛中,勇夺团体第一。
“师傅太优秀了,是我们的榜样。”2002年出生的桂玉郎说,他们佩服师傅的手艺,更佩服他“努力钻研、永不放弃”的精神。
(长江日报记者陶常宁 通讯员常岑)
【编辑:王戎飞】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大武汉”客户端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,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一经采纳即付报酬。24小时报料热线:027-59222222。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邮箱地址:kin0207@126.com